渭南市:實施“英才計劃”夯實人才強市根基
近年來,渭南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堅持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助推渭南高質量發展”為主線,聚焦人才“引育留用”各環節,創新實施“智趨華山、才聚渭南”英才計劃,著力構建具有渭南特色的“1+N”人才政策體系,探索出了一條將人才與技術、產業、資本深度融合,以人才工作助推渭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圍繞“引”,三項舉措精準招好人才。緊抓“雙招雙引”這個“牛鼻子”,突出創新政策、拓寬渠道、借智借力,精準招引聚好才。系統定政策。制定以《關于實施“智趨華山、才聚渭南”英才計劃的意見》為統領,《渭南市高層次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提升計劃》等10個文件為組成的“1+10”人才政策圖譜,構建較為完整、頗具競爭力的人才政策體系。創新拓渠道。創新開展首屆“智趨華山、才聚渭南”人才發展大會、秦創原·渭南百項科技成果轉化行動等6大招才引智活動,加大教育部直屬示范院校招聘力度,持續開展事業單位高層次和緊缺特殊專業人才招聘工作,拓寬人才進入渠道,促進人才資源和創新資源向渭南集聚。用智借外力。建立92個專家工作站,支持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實施“三個一批”工程,激勵高端科技人才發揮引領作用。建立渭南籍在外優秀人才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家智庫,525名在庫專家人才成為渭南“智囊團”。
圍繞“育”,兩個計劃培養優秀人才。立足挖掘和培養優秀人才,大力實施兩個人才培養計劃,推動一流“苗子”在培育中“冒”出來。專項人才培養提升。先后出臺一攬子文件,通過專題培訓、學歷提升、外出交流等培養措施和津貼補貼、經費支持等保障舉措,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教育人才、醫療衛生人才等8個5年專項培養提升計劃,力爭通過量身定做的培養提升機制,挖掘造就一批優秀本土人才。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印發《渭南市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實施辦法》,計劃用5年時間,面向全市遴選300名左右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和青年人才,截至目前入選人才123名。遴選人才以3年為培養周期,給予經費支持2~15萬元,對入選中省“特支計劃”的,在享受中省支持政策的同時,再給予20%的配套支持,真正讓高層次人才“名利雙收”,受到尊重。
圍繞“留”,優化環境確保拴住人才。創新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推動資源向人才傾斜,激發各類人才活力。晉升有通道。對高層次人才和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開通職稱評價“綠色通道”,簡化評審程序,打破“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評價模式。暢通人才交流渠道,加大黨政機關優秀人才和國有企事業單位雙向交流力度,讓真正優秀的人才“有為有位”。創業有支持。充分利用科技創新發展基金及相關子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進行投融資支持,力爭2025年達到50億元以上。生活有保障。印發《渭南市高層次人才服務保障措施》,統籌高層次人才在醫療保健、配偶就業、子女入學、文化旅游、體育健身等方面的服務保障,并明確責任單位和聯系方式,力求人才服務更加精準、高效、便捷。
圍繞“用”,強化引導著力用活人才。立足人才價值轉化,結合實際用好用活人才,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搭建干事舞臺。以“秦創原”為抓手,對各類研發平臺、創新平臺、創業平臺、飛地平臺、投融資平臺出臺相應支持措施,為人才量身定制崗位平臺,筑好“鳳巢”激發人才干事創業動力。引導一線流動。圍繞鄉村振興,制定《渭南市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專項行動計劃》,實施招才引智、定向培養、援助服務、平臺建設四大行動,特別是加強人才資源統籌,先后成立科技、農業、教育、醫療專家服務團,通過技術培訓、結對幫扶等形式,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建立常態化服務機制,著力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人才隊伍。
?(審核:人才工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