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縣:“五大行動”激發鄉村振興紅色動能

今年以來,隴縣堅持以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統攬全局,大力開展強基固本、先鋒賦能、提標倍增、人才興隴、爭星奪旗“五大行動”,持續提升基層黨組織政治領導力、群眾凝聚力和發展推動力,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增添“紅色動能”。

開展“強基固本”行動,筑牢鄉村振興“壓艙石”。牢固樹立大抓基層鮮明導向,出臺《農村基層黨建“整鎮推進、整縣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建立組織設置、班子建設、黨員隊伍、組織生活、工作運行、經費保障、場所建設七個標準化體系,縣管黨費及縣財政每年投入獎補資金200萬元實施陣地提升、頭雁領航、脫殼削薄和規范提效“四大工程”,計劃三年內創建35個示范村,69個達標村,同步創建全面過硬示范鎮6個,按照以點帶面、連線成片思路,建成千河兩岸、關山大道、神固路以及溫河沿線4個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帶,聚力推動全縣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全面過硬、整縣提升。

開展“先鋒賦能”行動,培育鄉村振興“領頭雁”。堅持“雙好雙強”標準,實施農村基層干部鄉村振興主題培訓計劃,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沉下去”的策略,依托校地合作、蘇陜協作優勢平臺,聯合縣農業農村局、畜產局、果業服務中心舉辦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全域旅游、做強特色產業等6個班次,組織村黨組織書記、黨員致富帶頭人、產業發展大戶赴鄉村振興先行區、產業發展先導區開拓視野、學習經驗,為推動鄉村振興聚力賦能。推出鎮黨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擂臺賽”,按照“年初曬初心、季度賽作為、年末比實績”的思路,通過擂臺比武、走村觀摩等形式促進鎮村“一把手”交流經驗、互學互促、提振干事創業精氣神。

開展“提標倍增”行動,選準鄉村振興“發力點”。把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大力推行“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幫帶機制,探索建立村村聯建、村企聯建、村社聯建“三聯共促”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模式,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抱團發展,以“聯動”促“共享”帶“共贏”。實施鎮村黨組織書記抓集體經濟“書記項目”114個,要求鎮黨委書記牽頭領辦1個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示范項目,打造一個收入50萬元以上的集體經濟強村,帶動80%村集體經濟收益突破10萬元,有力有效帶動薄弱村跨越發展、示范村做大做強。

開展“人才興隴”行動,強化鄉村振興“硬支撐”。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核心在人才。針對高端技術人才短缺和鄉村人才帶動優勢發揮不明顯的問題,大力實施“人才興隴”戰略,年內計劃招聘研究生15名,柔性引進人才50名,打造以奶山羊產業為核心的創新創業“人才高地”。聚焦“隴縣五寶”特色產業,組織120余名“土專家”和“田秀才”建立“蘋果衛士”“香菇保姆”“山羊專家”3支技術服務隊,探索開展鄉村人才“組團式”服務,切實解決群眾生產技術難點和產業發展堵點,引導支持廣大鄉村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干事創業、施展才華,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開展“爭星奪旗”行動,點燃鄉村振興“強引擎”。緊盯村級黨組織引領作用發揮不充分、發展活力不夠、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到位等問題,在全縣探索開展“爭星奪旗”行動。圍繞基層黨建、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文明鄉風、鄉村人才設置“紅旗村”評選標準,圍繞“政治學習、遵規守紀、文明新風、帶富致富、奉獻社會”設置“五星級”黨員評選標準。按照“村自評、鎮推薦、領導小組評、縣委常委會審定、爭創結果公示”的程序每年評選10個“紅旗村”和100名“五星級”黨員。“紅旗村”獎勵5萬元工作經費,村“兩委”主要干部月補貼增加200元,“五星級”黨員優先推薦進入村“兩委”班子,授予“隴縣時代先鋒”稱號,示范引領各村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比學趕超,點燃鄉村振興強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