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從學校到基層,面對完全陌生、復雜的環境,我反復叩問內心,為什么來這里,在這里應該做什么,怎樣才能做得更好?近兩年時間的磨練讓我確認,“選調生”既是烙印在我身上的印記,也是我始終追尋的答案。
“選”是選拔,亦是選擇
畢業前夕,我與大多數未經世事的大學生一樣,對職業選擇、未來規劃感到迷茫無措。參加陜西省招錄選調生宣講會時,誠摯的分享感染了我,我似乎有了一個向往的方向。于是2020年8月底,我乘著秋風,一路到了城固縣蓮花街道小西關村。
初到村上的我,驟失家人朋友的陪伴,獨自應對陌生環境和復雜事務,偶爾也會想,我真的能堅持下去嗎?直到2021年初,村上發生了一件我從未經歷過的大事——村“兩委”換屆。選舉當日,天氣很好,全村村民帶著小板凳,在村委會院子里分成一組、二組、三組......圍坐在一起,他們一筆一畫、認認真真寫下候選人姓名,將選票莊重地投入票箱。那時我才真切感受到,所有人只為一件事,就是選擇,帶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為全村1300多人選出一只“領頭雁”,選出一個“好班子”。突然一位阿姨對著我喊:“票上能寫你的名字嗎?”我還沒來得及回答,旁邊已經有人喊道:“她不用選,她已經是我們村黨支部副書記了。”那一刻我懂得,原來在我懷疑、猶豫之時,卻已被人選擇和相信。我便暗下決心,一定要為他們做些什么。
“調”是語調,亦是步調
從“學校象牙塔”到“基層大課堂”,我曾囿于書本理論和現實社會的雙重掙扎,在腳步丈量村居院落的步伐中,在體悟生活百態的過程中,適應了身份的轉變,觸摸到基層社會的脈搏。
猶記得第一次開會,過的第一關就是“方言關”,雖然川陜兩地語言體系相似,卻總有些語句聽得不甚清楚;第一次入戶時,怕狗的我總是躲在同事身后,小心翼翼進門;第一次調解時,感覺兩邊都插不上話,越心急反而越不知該如何入手;第一次核算收入時,照本宣科問著戶主“生產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近兩年時間的磨練,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轉變,我打破了認知局限,克服了困難,已經能自然而然和村民們拉家常,妥善地處理日常事務了。
駐村滿一年,撰寫村情要素綜合報告的時候,我發現生長在城市的自己,竟然已經如此熟悉這里,我了解了農村生產生活、農業產業結構、村民收入來源等,深入思考了村上發展的短板和路徑,最終形成一篇扎實的調研報告。經過這些我明白腳下蹚過泥土,心里才有底氣,筆下才有文章,做事才有方法。
“生”是生澀,亦是生機
作為村上最年輕的干部,經驗、閱歷不足是天然存在的劣勢,但人總會走向成熟,最重要的是不虛度時光、不辜負自己。
工作以來,我始終銘記“懷著一顆學生的心”向書本學、向群眾學、向實踐學。一方面學政策法規,接觸村級組織建設以來,我把《黨章》《黨支部工作手冊》等黨內法規制度放在手邊、記在心頭,為做好幫扶工作,認真學習解讀鄉村振興各類政策。另一方面學工作方法,遇事不懂就向身邊的同事、老黨員、鄉賢們虛心求教,學習成熟的經驗做法,微信關注了許多黨建公眾號,學習借鑒有參考性的示范案例。
同樣,年輕的我敢于直面問題,在工作中大膽說、大膽做,不怕苦、不怕累。當注意到村內沒有專門的文化活動設施,老人小孩只能在路邊運動后,我積極爭取,廣泛動員建成了村文化活動廣場。在深入思考村集體經濟發展困境后,結合實際提出改造門面房的建議,以短期投入謀長遠利益,如今已初見成效。由于比較熟練辦公軟件操作,我主動承擔了疫情防控數據處理的任務。村里時常有人感嘆:“年輕人就是干勁足、思路活。”聲聲肯定,為我注入不竭動力,我渴望投入全部的能量,影響乃至改變這里。
回望這五百八十多天,在農村生活和如火如荼的鄉村建設中,我已經是參與者、實踐者和見證者。我慶幸當初的選擇,在這里我認識了社會,也認識了自己,更重塑了自我。我堅信,心之所向即是歸處,行之所往直面未來。
(李倩,2020年選調生,漢中市城固縣蓮花街道辦事處四級主任科員、小西關村黨支部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