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科學家永遠把國家的需要放在首位”
——2025年第二期陜西省高層次專家國情研修班側記

時間:2025-08-15 09:34:31 來源:陜西人才微信公眾號 閱讀數:

置身于中國原子城,一種難以言喻的使命之重與由衷敬佩之情似高原之風凜冽入骨,更如地火般灼熱升騰。

7月20日至25日,2025年第二期陜西省高層次專家國情研修班在被稱為“讓中華民族挺起脊梁”的中國原子城舉辦,44名來自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裝備制造等戰略重點領域的優秀專家人才圍繞“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矢志科技自立自強”主題,認真研討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舉措,激發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服務人民的情懷。


研修班學員在“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紀念碑前重溫入黨誓詞

“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

金銀灘草原,曾因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享譽中外。這里地勢平坦開闊,四周環山,海拔3000多米,年平均氣溫只有零下4攝氏度。空氣稀薄氣壓低,水燒不到沸點,飯煮不到全熟。

“睜開眼第一感覺是草好綠、云好白、天好藍,一切都是那種沖擊靈魂深處的純凈與美麗。”中航工業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邱滋華說,“但當我深入了解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才意識到之前對‘兩彈一星’精神的理解有多么淺薄。”


情景教學《“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在《“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的情景教學中,學員們清晰地感受到科學家們那感人肺腑的忠誠信仰:錢學森“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錢三強“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是有祖國的”、王淦昌“我愿以身許國”……

“歷史照進現實絕不是一句空話。”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副院長文剛神色嚴峻地說,“當前在我國飲用水領域高端反滲透/納濾膜材料嚴重依賴進口,關鍵傳感器芯片與精密在線監測儀器受制于人。我們不但要突破單項技術,更要著力構建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到核心裝備制造、標準規范制定的完整自主創新鏈條,才能確保人民群眾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優質水。”

在221基地一分廠的陳列展廳里,一張泛黃照片讓學員們駐足良久:一群穿著補丁棉襖的科研人員,在寒風中圍著簡陋的計算尺討論數據,身后是戈壁灘上低矮的土坯房。

沒有先進的計算機,就用算盤日夜不停地計算;缺乏實驗設備,就自己動手組裝焊接;糧食短缺時,餓著肚子也要完成實驗……

“真正的科學家永遠把國家需要放在首位,真正的科研突破從不僅僅依賴物質條件,更要下定攻堅克難的決心。”中國兵器工業第二〇六所總體三部副主任張俊說,“我曾因研究中指標精度無法突破而陷入困境,想要放棄又想起鄧稼先在核試驗失敗后不顧輻射危險沖進爆心尋找碎片的場景。這激勵著我不斷調試試驗,最終使指標精度提升了15%。”

“在半導體領域的磷化銦多晶材料,歐美國家曾長期對我國實行工藝數據和加工裝備嚴格保密。”陜西銦杰半導體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小華說,“這與當年‘兩彈一星’研發面臨的局面何其相似。越是這樣,我們越要加大研發投入,攻克關鍵技術難題,努力實現磷化銦等半導體材料的國產化替代和我國半導體產業自主可控發展。”

在先輩們用生命詮釋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真諦面前,學員們深刻認識到中國在短時間內就走完了發達國家幾十年的路程,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留下的不僅僅是豐富的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強大的精神力量。

“大力協同不是一句空話”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個,在奔騰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就像歌詞里所寫的那樣,1958年10月,世代居住在金銀灘草原的1279戶6700余名蒙古族、藏族、回族、漢族牧民無償讓出了這塊被稱為“黃金草原”的棲息之地。

為了國家建設的需要,他們沒有提出任何條件,一條扶老攜幼的長長隊伍蜿蜒行進在秋風中,短時間內就全部遷往了祁連縣、剛察縣等地。

67年后的今天,當學員們走進海北州高原生態畜牧業科技試驗示范園,曾經那場史詩般的遷徙已經和新中國核工業傳奇一起,被珍藏進中國原子城的歷史。


原子城紀念館內的現場教學

牧民們的付出和犧牲,讓學員們真切感受到大力協同不是一句空話。中航西安飛機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復合材料廠復合材料制造技術研究所副主任師何靚說:“這里經過十余年深耕,不僅成為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的樣本,也促使承載著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雙重使命的金銀灘煥發新生。”

高原生態畜牧業不僅可以提供優質肉、奶,還有羊毛等紡織材料。陜西元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防研發中心主任劉琳從畢業開始就從事安全防護紡織品開發,十幾年間帶領團隊攻克了“熔融金屬飛濺防護”“帶電作業防護”等技術難題。她說:“這一新興賽道雖不顯眼,能為生產撐起一把堅實的保護傘就是我的幸福和心愿。”

碧波蕩漾,水天一色,青海湖如藍寶石般鑲嵌在廣袤大地上。學員們漫步湖邊,很難想象中國原子城建設初期遭遇嚴重饑荒,于是不得不組建隊伍下湖打魚,發展農副業自救。

這種不等不靠的主動,也同樣是安康市中醫醫院肝病科主任崔翔開展中醫藥防治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的起點。他認為中醫藥脾虛、痰濕、肝郁的理論體系,恰恰抓住了“脾失運化則痰濕內生”的整體病機,這與現代醫學“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從而形成了‘從脾論治’的系統化防治邏輯。

“當年抽調1500多人去青海湖捕魚,在草原上開荒種地,還到周圍山區打獵,盡最大努力保障科研,這才實現團結協作的巨大效能。”陜西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病院常務副院長孫羿說,“現代醫學同樣離不開團隊作戰。一臺復雜手術需要外科、麻醉、護理等多科室配合,要下好一盤棋就意味著打破部門壁壘、主動補位,最終目的是讓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

參與“兩彈一星”的無名英雄們在艱苦條件下大力協同、勇于登攀,鍛造出護國神盾。陜西紅十月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士信有感而發:“置身于此,一種難以言喻的使命之重與由衷敬佩之情似高原之風凜冽入骨,更如地火般灼熱升騰。”

“愛國主義壓過興趣”

在張愛萍將軍題寫的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紀念碑前,青海兩彈一星干部學院教師馬晶問道:“如果回到當時,大家是否愿意來這里從事這項異常艱難、隱姓埋名且有生命危險的工作?”

“我愿意!”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崔禾磊毫不猶豫地回答,“這是刻在骨子里的東西,作為從小在軍工廠里長大的子弟,高考后毅然進入西北工業大學,求學歸來堅持回到母校工作。‘為國鑄劍、隱姓埋名’就是我們每天受到的洗禮!”


現場教學《豐碑無言 精神永存》

“我愿意!”中聯西北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華巖工程公司副總經理于永堂堅定地說,“在《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堅定科技強國信念》專題講座中,范植開教授創新性地引入了紅專矢量論這一視角,以形象直觀方式深刻闡述了堅定理想信念、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對于個人成長、事業發展及國家長治久安的極端重要性。這一論述也為當前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和行動方向。”

在原子城紀念館的參觀過程中,學員們對“兩彈一星”功勛于敏的一句話念念不忘——“研究氫彈不太符合我的興趣,但愛國主義壓過興趣。”同樣,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時說:“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鄧稼先在臨終前仍叮囑 “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先輩們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的誓言,在今天依然振聾發聵。

“作為青年學者,我將把課堂作為傳承紅色基因的主陣地,讓專業知識與科學家精神同頻共振;把實驗室作為服務國家需求的主戰場,在能源綠色轉型中留下堅實足跡。”延安大學教授萬俊如是說。他在學習筆記上鄭重寫下:“爭做新時代‘兩彈一星’人,讓‘紅專并進’成為生命底色。”

渭南東旺農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技術總監騫天佑說:“我們立足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和校企合作基礎,力爭實現企業在生物農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領域的彎道超車,也為我國農業微生物資源利用和生物農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一直在努力。”

在分組研討中,企業專家分享了在生物農藥、電力能源、工程建設等關鍵領域突破技術封鎖的實踐經驗,深入探討了新時代科技自立自強的實現路徑;高校專家則聚焦基礎研究短板,提出要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將“兩彈一星”攻堅克難的組織模式應用于當前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攻關成為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