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漢中市鎮巴縣,青山碧水間點綴著白墻黛瓦的秀美村落、煥然一新的居舍樓院和蓬勃發展的特色產業,這些都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得益于鎮巴縣不斷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通過選優配強班子隊伍、黨建引領發展產業、細化優化基層治理等舉措,描繪出一幅又一幅鄉村振興新圖景。
強基固本中的“主心骨”。“我們村真是一年一個新變化,日子也是越過越好,多虧了我們有個好支書。”興隆鎮靈濟村中心組村民楊日東口中的好支書名叫張娟能,她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已有9年,被當地村民親切地稱為鄉村振興的“領跑人”“全村的好管家”。
為了讓村莊變得更好,張娟能帶領村民發展蠶桑產業,不斷拓寬產業發展路徑,鼓勵全村種植400畝蠶桑以及1200畝大黃、天麻等中藥材。在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同時,張娟能與村“兩委”提出不斷完善“靚化新村”的新舉措,通過打造林蔭村道、花海農家觀光帶等設施,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提升。
如今的靈濟村,鄉村美、產業旺、民風淳。“有黨支部在,有張支書在,困難再大,只要我們有‘主心骨’、有‘頂梁柱’就不怕!”“支部帶頭干,生活有奔頭!”……村民們有感而發。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靈濟村的成功,為這一說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明。
鎮巴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侯緒朋表示 :“‘領頭雁’在基層黨組織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努力建設全面過硬的‘領頭雁’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保障。”
“強本領”才是硬道理。近年來,鎮巴縣以加強基層堡壘戰斗力為重要抓手,堅持在選拔任用、管理培訓等方面持續發力。該縣通過從優秀黨員、致富能手中“挑”,從退役軍人、返鄉創業青年中“選”,從外出務工經商能人中“請”,從現任優秀村干部中“留”的方式,不斷優化改善干部隊伍整體結構。同時,鎮巴縣鼓勵村“兩委”成員自主參加學歷提升培訓,并給予學費補助,全縣村級黨組織書記大專以上學歷水平較換屆時提升11.97%。在選優配強的基礎上,鎮巴縣還對村(社區)黨支部書記進行全覆蓋點單式培訓,常態化開展走村觀摩、擂臺比武。
目前,鎮巴縣已開展鎮村黨組織書記工作交流會68場次,推薦15名村干部參加省委組織部舉辦的素能提升大專班,7個村(社區)被列入全市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全覆蓋能力提升行動示范觀摩點。
綠水青山間的“致富經”。仁村鎮莊房村的黃精種植基地里,致富帶頭人趙勇正帶領村民熱火朝天地采挖著“地下金疙瘩”——黃精。
“以前農閑,只能在家干著急,現在我們每年都有錢掙,不僅有土地租金,還能在基地打工掙錢。”村民郝光瑞說。這些年,在仁村鎮黨委的帶領下, 黃精成了當地群眾致富的“金疙瘩”。
近年來,立足自然資源優勢,仁村鎮將中藥材產業納入特色產業發展項目,并通過“黨支部+致富帶頭人+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林下黃精種植,建設100余畝黃精種植基地,以“林藥共生”的種植模式,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在村黨支部和趙勇的共同努力下,20余戶脫貧戶通過“土地入股+?基地務工”實實在在享受到了產業紅利。
為了讓黃精走出大山,賣上好價錢,村黨支部與合作社積極搭建產銷對接平臺,建立起穩定的銷售渠道,采挖來的黃精經過初步處理后,銷往全國各地。
“去年我們共采收鮮黃精500余噸,鮮貨收購價每噸1.1萬元,總產值突破500萬元。”趙勇介紹。如今,當地的黃精產業實現了從種植、采挖到銷售等一體化的產業鏈發展,為產業振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這正是鎮巴縣在黨建引領產業振興中發揮作用的有效案例。近年來,該縣不斷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創新推廣“林+藥”“糧+藥”復合經營模式,建設中藥材生態種植示范帶4.8萬畝,中藥材累計種植面積達33.5萬畝 ;畜牧產業采取“黨支部+企業+合作社+養殖場+養殖戶”的發展模式,推進生豬規模化養殖,全縣生豬飼養量19萬頭;堅持以茶促旅、以旅興茶,打造“黨建+”茶產業品牌,切實把黨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推動全鎮茶葉產業提質增效,目前,全縣茶園面積16.7萬畝,全年生產茶葉達6515噸,實現產值13.2億元。
鄉村善治下的“同心圓”。“鄉親們,跟大家宣傳下當前的最新政策,希望大家暢所欲言。”“農忙時期害怕遇到假種子,要是遇到了,這一年又白弄了喲, 村里要搞一些宣講,提升村民防范意識。”……在長嶺鎮九陣壩村的 “院壩說事會”上,鎮村干部與當地群眾像拉家常一樣,講政策、問民計、話發展。
“小小的院壩會既能普法、聊天,還能議事,不管是鄰里間的小矛盾還是村內其他事項,干部和群眾圍坐在一起都能解決。
”長嶺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冬梅介紹。2021年以來,王冬梅已經主持過近20場“院壩說事會”。
在“院壩說事會”的影響下,不少村民的矛盾糾紛在萌芽時期都得到了解決。村內各項事務也有了更加便捷的處理通道,當地群眾滿意度也有了明顯提升,收集的建議已推動60余件民生實事落地。如今的九陣壩村,鄰里和諧、互助互愛成為文明新風尚,并成功獲評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基層治理,要繪好黨建引領下最大的“同心圓”。“以前我申請醫療救助,要拿著資料在老家、北京兩頭跑,有時資料準備不齊全還要重新跑……現在鎮上推出的村級代辦服務,我只需將醫療票據和申請書郵寄到村里,就能幫我辦醫療救助,對我們這些在外地務工的人來說真是太方便了。”黎壩鎮長柏村村民王國浩表示。
黎壩鎮堅持把優化鄉村治理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以建強基層黨組織為核心,推動干部作風轉變,激活基層治理的新動能。為此,該鎮扎實推進“三亮一微一清單一代辦行動”,全鎮積極開展黨員干部“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活動,引導黨員干部把承諾轉化為崗位行動,為群眾排憂解難;出臺《鎮巴縣黎壩鎮村級小微權力監督清單》,設置鎮級監督服務電話 ;制定《黎壩鎮服務群眾便民辦事項目清單》,把便民清單精細化,以及建立村級代辦隊伍,開展代辦服務,打通服務群眾“最后 一公里”。
近年來,鎮巴縣不斷激發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新動能,強化基層組織體系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在 基層治理中的引領作用,緊緊圍繞代辦機制、代辦 事項和代辦模式,建立健全縣、街道(鎮)、村(社區) “三級”幫辦代辦服務體系,建立“上門代辦”服務機制,推行“預約上門+現場辦理”代辦服務模式,實現特殊群體有事“在家辦”,讓群眾感受到“一站 式”幫代辦服務的速度與溫度。
目前,鎮巴縣5類54項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事項納入跑腿代辦服務范圍,基本覆蓋群眾日常所需 ;累計幫辦代辦事項8740件次,辦結率達到98%以上,切實為群眾的幸福“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