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長縣:優化人才“引育留用” 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近年來,延長縣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入實施人才強縣戰略,持續優化完善人才體制機制,全方位打好“引育留用”組合拳,做優做強人才發展環境,以高質量人才工作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強化平臺建設,集聚高質量發展要素資源。做優政策平臺。始終堅持以政策支撐作為匯聚人才的重要抓手,先后制定出臺引進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實施辦法、縣級領導聯系優秀人才制度、人才創新創業孵化培育管理辦法等政策措施,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并建立逐年增長機制,著力構建涵蓋各領域各類型人才“引育留用”的人才工作體系,人才吸引力進一步增強。做強產業平臺。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及“三優延長”建設目標,持續釋放特色資源優勢,全力構建以林業碳匯開發、森林培育、林下中藥材種植等為主體的產業艦隊,先后引進周春松、趙忠、王喆之等一批院士專家及配套項目,持續深化“以才引才”“帶土移植”,充分發揮人才互推互薦“鏈式效應”,人才集聚對產業發展促進作用進一步提升。拓寬引才平臺。始終將引才作為人才工作的關鍵基礎來抓,堅持剛柔并濟引才方式,著力做好公務員、事業單位招錄招聘工作。同時,持續優化提升柔性引才政策,鼓勵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通過顧問指導、掛職、兼職、技術咨詢等形式,與高校、科研院所加強產學研合作,招引各類人才283名,為延長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撐。
建強人才隊伍,夯實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根基。健全培育體系。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建立縣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成員單位各司其職、企事業單位密切配合的全鏈條人才培育體系。充分發揮延長縣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中心作用,搭建“政校企”合作平臺,強化與宜興市、秦創原人才大市場、陜西師范大學、中超利永紫砂工場等主體合作,推動產業需求與人才培養精準結合,全面推行“訂單式”培養、“菜單式”教學的育才模式,打造集人才培養、當地就業、直播銷售為一體的中超利永紫砂工場,切實打通了產才融合“最后一公里”。抓實人才培養。堅持自主培養原則,注重增強培養本土人才的針對性,實施能力素質提升工程,圍繞高質量發展、社會治理、鄉村振興需求,重點抓好職業農民、致富帶頭人、農業技術員等各類人才培訓,培養本土人才2000余名。充分發揮孫萌、王剛、馮毅等本土龍頭人才引領作用,打造鮮食玉米加工、果品包裝、紅薯辣椒種植等人才工作示范點5個,帶動培育更多農村技術人才。深化技能人才引領工程,積極開展電商、剪紙、延長烤肉等技能人才培訓,培訓各類人才800余人次。搭建交流平臺。聚焦我縣優勢重點產業領域,統籌農業、衛生、科技等領域技術人才,通過單位推薦、定向邀請和個人自薦等方式,建立服務清單,組建人才服務團隊,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果樹修剪、病蟲害防治、醫療指導等形式多樣的服務活動60余次、受益群眾達1萬余人次。持續做好科技特派服務,發揮30余名科技特派員專長,針對紅薯、葡萄、西甜瓜等特色產業,大力開展農業科技下鄉、農技和經營管理培訓等工作,努力提高農民農技水平及產業經營和管理能力。
聚焦服務品牌,打造高質量發展的人才生態。優化服務制度。健全完善人才工作體系,夯實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建立人才工作責任清單,明確專人負責抓人才工作,營造“大抓人才”“大興人才”的鮮明導向。深化縣級領導聯系優秀人才制度,規定聯系服務高層次人才的最低次數要求,讓領導干部通過約見交談、走訪考察、慰問探望等方式,與高層次人才交朋友、結對子,為高層次人才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困難,不斷增強人才的使命感、歸屬感。夯實服務保障。先后制定出臺延長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招商引資考核獎勵辦法》,持續完善“136工作體系”,建成“蘇陜協作”人才交流、高端能化高效聯動、新經濟孵化培育三大平臺,積極發揮“招才引智、招商引資、創新創業、孵化培育、科技賦能、就業服務”六大功能作用,在企業孵化、工商注冊、稅務登記、項目審批、日常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24小時保姆式”服務,確保各類人才安心生活、舒心工作、潛心創業。營造重才氛圍。定期開展優秀人才評選表彰活動,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和團隊予以表彰獎勵,先后有周春松院士、延安格安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延安延河泉飲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人才及創辦企業獲得榮譽稱號。同時,擴大優秀人才參政議政范圍,積極推薦10余名本土拔尖人才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員代表,更好參與經濟政策、重要規劃、重大科研項目的咨詢、研討和論證工作。充分運用廣播、電視、網站、微信等媒體,采取多種方式,精準解讀政策、正面引導輿論,講好人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