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泉縣圍繞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探索推行“組織聯建、人才聯動、治理聯抓、產業聯盟”工作機制,緊扣組織、人才、治理、產業鏈條,走出了一條契合發展實際、資源有效整合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組織聯建凝聚合力,促資源共享。堅持黨建引領,以基層黨組織“分類指導、爭先進位”三年行動為牽引,把牢鄉村振興“定盤星”。一是村村聯建。按照“地域相鄰、資源相似、產業相近”原則,推行聯村黨組織建設,在全縣6個鄉鎮(街道)打造10個聯村黨組織示范點,橋鎮鄉將8個村劃分為2大片區,推動片區各村“組團作戰”,實現區域化統籌、連片化推進、抱團化發展。二是城鄉聯建。堅持打破城鄉、地域壁壘,組織全縣168個縣級部門單位與62個村結對共建,實行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四共”工作機制,全面構建組織聯建、班子共建、活動聯誼、產業聯抓、民生聯管的鄉村振興黨建聯合體。三是村社聯建。推動村黨組織書記和集體經濟合作社理事長“一肩挑”、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管理人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促進合作社與村黨組織通力配合、聯動推進。截至目前,全縣62個村成立集體經濟組織,村“兩委”人員到村集體經濟組織擔任法人62人。
人才聯動蓄勢賦能,促活力提升。強化人才支撐,注重培育培養,育強鄉村振興“生力軍”。一是建強帶頭人隊伍。實施“沃土培育”工程,制定《村級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培育儲備工作方案》,培育儲備126名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與延安開放大學合作舉辦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學歷提升班,每年選派一批村黨組織書記、致富帶頭人在發達地區學習培訓,筑牢鄉村振興“橋頭堡”。二是回引優秀人才。開展“能人回鄉”活動,建立完善村黨組織、黨員干部與在外創業人員長效聯絡機制,推行農村人才“回引”機制,通過政治激勵、政策鼓勵、鄉情感召等措施,“引回”一批思路活、資源廣的外出務工致富能人,共同助力發展。下寺灣鎮張家溝村郭延鳳隨著甘泉大峽谷旅游熱起來,從外地返鄉回來創業,辦起農家樂,在她的帶動下全村開辦了22家農家樂,她也被群眾選成該村黨支部副書記。三是培育鄉土人才。實施“人才助力鄉村振興”計劃,組建8個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建立鄉土人才服務站,選派2600名專家(鄉土)人才與重點產業基地、鄉村振興示范點“結對聯姻”、跟蹤服務。截至目前,培育農村產業領軍人才10名,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人才200名,農村實用人才255名,鄉村治理人才100名。
治理聯抓化解矛盾,促鄉風文明。創新治理路徑,整合資源、優勢互補,譜好鄉村振興“和諧曲”。一是完善治理平臺。健全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的治理載體,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加強“一約四會”建設,充分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職能作用,落實“四議兩公開”民主決策制度,在各村建立基層治理“一中心一室”(黨群服務中心、樊九平式調解室),基層議事協商水平不斷提升。目前,建成“樊九平式”調解室83個,選用調解員763名。二是健全工作機制。整合政法干警、鄉鎮(街道)干部、人民調解員等資源力量,打通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預防等條塊連接,推行矛盾糾紛“兩不出一不交”“六三”工作法,以“小切口”推動“大治理”,探索建立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關口前移、閉環運行、責任清晰、保障有力的“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新模式。三是打造治理聯盟。組建“樊九平式”調解聯盟,吸納村(社區)、鄉鎮(街道)、行業部門、政法單位說事能手、調解專家、說法專家為成員,采取“扁平化”“貫通式”等方式,先后成功化解了占道經營積怨、宅基地搶占等多起具有潛在性、苗頭性的重大風險隱患,全縣矛盾糾紛“出村”“出鎮”率同比分別下降28%、22%。
產業聯盟攥指成拳,促融合發展。突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找準鄉村振興“金鑰匙”。一是抱團發展。堅持產業布局“一盤棋”、經濟發展“齊步走”思路,以聯建區域黨組織為主體,聯結發展和黨建資源,大力培育特色產業,合力打造鄉村產業集群,先后形成無刺黃瓜、陽光玫瑰、西香瓜等一批特色農產品種植集群,峽谷農家樂、石門豆腐小鎮等數條農旅融合經濟帶,紅培基地、長征步道等多個紅色引領示范區,實現新老產業有序交替、新舊動能有序轉換。二是注重融合。堅持多點發力、多產業融合發展,道鎮象鼻子灣村建立“紅色研學、民宿旅游、戶外體驗”于一體的農旅融合發展模式,下寺灣鎮閆家溝村盤活資源稟賦優勢,開展鄉村旅游產品、農特產品展示、推介、營銷,豐富鄉村旅游產品和業態。抓住甘泉大峽谷快速發展機遇,按照“創新模式、挖掘潛力、產業支撐、旅游帶動”的思路,通過實踐探索,走出了一條多類型、多渠道、多元化集體經濟發展路子。三是整合資源。實施村集體經濟“消薄培強”行動,推行村級集體經濟十種模式,圍繞推動各類項目資金向一線匯聚,為24個村爭取中央扶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專項資金1680萬元,完成辣醬加工廠等5個集體經濟建設項目入庫工作,實現項目整合利用最大化,全縣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2300多萬元,推動村集體經濟增量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