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志丹縣深入貫徹落實省市組織部長會議精神,認真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把基層黨建工作重心迅速聚焦到促進鄉村振興上來,在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堅持“三個強化”,夯實組織工作基礎。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以基層黨組織“分類指導、爭先進位”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不斷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一是強化工作部署。制定《全縣基層黨組織“分類指導、爭先進位”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志丹縣2024年度組織工作要點》,細化42項共性指標、18項個性任務,按照“基層黨組織自評、黨員群眾測評、上級黨組織評定、組織部復驗”的程序,確定“一類村”33個,“二類村”66個,“三類村”11個,并深入鎮村對分類情況進行綜合研判,確定年內有進位潛力的重點村黨組織10個。二是強化陣地建設。深入推進“千村示范、萬村達標”活動,堅持“黨建陣地、服務群眾”功能定位,對110個村黨群服務中心進行全面提升改造,建成了黨員活動室、便民服務室、退役軍人站、辦公室等8個功能區,實現村級黨群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全覆蓋,全面提升“一站式”服務能力水平。三是強化督導檢查。建立“月督查、季評比、年考核”三個一工作機制,嚴格落實縣委組織部副科級以上領導包抓鎮辦(中心)制度,每季度末圍繞“分類指導、爭先進位”三年行動、軟弱渙散整頓等任務落實情況開展督導,指導各鎮辦(中心)建立重點村“晉檔升級”工作方案,明確時限、掛圖作戰,營造“爭先進位”的良好氛圍。
堅持“三個注重”,建強黨員干部隊伍。在選、育、管、用上全鏈條發力,著力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黨員干部隊伍。一是注重選賢任能。注重把退役軍人、高校畢業生和返鄉青年中視野開闊、善于做群眾工作的“能人”選拔進入村“兩委”班子,培養選拔村干部361人,培養儲備村級后備力量228名,110個村實現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并將“一肩挑”人員待遇補貼至3600元,激勵擔當作為。二是注重動態分析。圍繞提升鄉鎮黨委領導鄉村振興能力開展專題調研,對13個鎮辦(中心)和110個村領導班子開展屆中分析和經濟責任審計,全面掌握鄉鎮和村班子運行、干部履職等情況,加強鎮村班子規范化建設,加速推進鄉村振興。三是注重派強用好。將干部優勢特長與各村發展需求結合,向五類重點村精準選派駐村第一書記72名、工作隊員122名,推行“五天四夜”工作法,常態化開展考勤系統抽查、視頻問效、現場督辦,推動134個縣直部門單位與村黨組織結對共建活動,向其他非五類村落實1名科級領導和1名干部“聯點”幫扶,著力建強鄉村振興一線工作力量。
堅持“三個抓實”,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積極探索“黨建+產業”發展模式,推進支部引領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1551”工作機制,挖掘資源稟賦優勢,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實現鄉村振興目標。一是抓實機制構建。建立縣委常委“五個一”黨建聯系點制度,落實縣委常委包鄉走村、鄉鎮班子成員聯點指導、縣直部門結對幫扶機制,逐村制定“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發展規劃。二是抓實產業發展。堅持以蘋果為主導產業,設施農業、設施養殖為配套產業,小雜糧、中藥材等為輔助產業的“一主兩翼多元”發展戰略,因村制宜發展蘋果種植、冷庫倉儲、生豬養殖、雜糧加工、農業服務“五大產業”,推進村級集體經濟“遍地開花”。三是抓實多元融合。采取“黨支部+合作社+N”的模式,積極探索自主經營、股份合作、托管分紅、訂單銷售、資源盤活等多元發展路徑,深化強村輻射帶動、聯村抱團發展、村企聯建共贏等做法,打造了保娃溝門村戶外拓展基地、崾子川村田園綜合體、稠樹梁村集體果園等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范點8個,培樹了寺臺村集體酒廠、前元子村集體石磨坊、牛寨村集體雜糧加工廠等產業發展典型5個。目前,全縣發展集體經濟果園1.01萬畝、特色種植0.3萬畝、特色養殖24.53萬只(頭),建成百噸組裝式冷藏庫113座、千頭豬場32座,食用菌大棚6座、酒坊5家,互助資金規模達到了4600余萬元,2023年以來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300萬元,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