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鎮巴縣積極探索“黨建+”新模式,作為促進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實現黨建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全力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黨建+人居環境整治,讓鄉村“靚”出新顏值。鎮巴縣長嶺鎮分方村董某由于行動不便,常年依靠輪椅,一直以來都是人居環境整治的“老大難”。村支部通過商議,充分發揮本村黨員、“四支隊伍”力量,不定期對房前屋后進行打掃,對柴草堆、石頭瓦塊進行規整,現在院壩看起來也敞亮了許多。同時,該村用足用活“積分制”和“紅黑榜”亮曬機制,通過制作環境衛生評比牌,每月組織村民代表、老黨員、志愿者對家家戶戶的環境衛生進行評比打分,公示公開,評比結果與村集體經濟收益分紅、愛心超市積分兌現掛鉤,進一步激發群眾自主能動性,目前“每季度一評比、一排位、一通報、一觀摩”的工作機制已在全鎮廣泛推廣實施。近幾年,全縣各村(社區)通過召開院壩說事會等方式積極宣講環境整治政策,組織各級黨員干部帶頭示范、下沉一線、分片包干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逐步形成支部號召、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
黨建+紅色資源利用,讓紅旅“繪”出新前景。黎壩鎮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發揮綠色生態優勢,不斷提升黨建引領成效。突出盤活紅色資源,對川陜紅色交通線黎壩交通站舊址進行維修加固及陳列布展,使之成為各級黨員干部前來接受紅色革命教育,重溫紅色歷史,感悟紅色精神的重要基地。將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等多種元素融合,改造農戶閑置房屋使之成為特色民宿,開發勞動實踐教育基地、瓜果采摘園等項目,形成了優勢互補、串點成線、連線成面的紅旅融合發展模式,讓游客在欣賞好山好水的同時探尋紅色足跡、尋找紅色印記、傳授紅色基因。通過堅持走“黨建+”的路子,該鎮的紅色研學、鄉村旅游、特色休閑創意農業已初具雛形。
黨建+村經集體經濟 ,讓增收“聯”出新模式。平安鎮平安社區以推進“五星創建、雙強爭優”活動為載體,創建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1+4+N”(1個村集體組織,4種發展模式,N個增收渠道)的新模式,實現集體經濟由弱變強的跨越式發展,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組建村級施工隊,發展村集體經濟代建制項目,共帶動18戶群眾參與建設,累計發放勞務報酬達4.5萬余元,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以上。通過招商引資,積極盤活村集體土地資源,成立楮鄉韻茶業公司,建設茶園300畝,以8:2比例分紅的方式與洪森礦業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共建,年收入可達10萬元以上。建立平安社區農事服務中心,奠定農業機械化基礎,今年投入資金40余萬元,購置旋耕機、播種機、育秧機、收割機等固定資產,培育4名農機手,落實1名村干部,對外出作業進行跟蹤協作服務,確保農業機械化順利進行,所得收益由農機手及集體經濟各得一半,這樣既保障農機生產運轉,又保障工人的基本工資,同時還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益;成立馨安樂物業管理公司,整合本地搬遷戶和公益性崗位30人從事集鎮安置區物業管理、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綠化維護、道路養護,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黨建+特色產業發展 ,讓山貨“蹚”出新路子。初秋,漫步在鎮巴縣田間地頭、中藥材基地,處處郁郁蔥蔥,藥材飄香,村民在田間除草,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畫卷。鎮巴縣堅持突出黨在特色產業發展中的方向引領和主導地位,打造茶葉、魔芋、中藥材、畜牧優勢產業集群,確保主導產業產值保持15%以上增速。全縣建有清潔化標準茶廠36座,現有茶園面積16萬畝,全年生產茶葉達6313噸,實現產值12.3億元,茶產業人員7.9萬余人,年人均茶葉收入6000余元,真正實現了“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為擴大魔芋經營主體數量和規模,全面推廣“黨支部+公司+農戶+基地”種植新模式,構建完整魔芋產業鏈。創新推廣“林+藥”“糧+藥”復合經營模式,建設中藥材生態種植示范帶1.3萬畝,域內荒山、林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全縣中藥材累計種植面積達30萬畝,園區訂單藥材面積2.6萬畝;畜牧產業采取“黨建+企業+合作社+養殖場+養殖戶”的生豬養殖模式,推進生豬規模化養殖,全縣生豬飼養量45.35萬頭,現有年出欄30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9個,合計年出欄3.8萬頭以上。縣域內建有“鎮巴臘肉”產業園,年加工臘肉3000噸,產值4.8億元,全縣有3.8萬戶農戶從事畜牧產業,戶年均增收5600元。
火紅的九月,鎮巴漫山遍野的蜂箱孕育出濃郁的“甜蜜產業”。大黃、淫羊藿等中藥材郁郁蔥蔥,長勢喜人,已成為當地群眾獨辟蹊徑致富的“聚寶盆”。生豬養殖走向規模化、科學化養殖道路,各個鎮辦的農莊生意火爆……鎮巴的各項產業發展處處散發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