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巴縣:“三強化”打造鄉村振興“黨建引擎”

鎮巴縣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貫穿鄉村組織振興全過程,推動各級黨組織扛牢政治責任、建強戰斗堡壘,凝聚各方力量,壯大村集體經濟,使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強化責任擔當,厚植振興基礎。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嚴格執行一把手負責制,建立縣委書記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年度重要事項清單和各成員單位年度實事硬事清單,明確重要事項10項,實事硬事23項;全面推行黨建工作“三單制”管理,建立“責任清單”“任務清單”“問題清單”,以黨建責任推動鄉村振興責任落地。印發《鎮巴縣鄉村組織振興工作方案》,細化29項具體措施,明確牽頭單位、配合單位和完成時限,形成上下貫通、同向發力、一抓到底的推進機制。以“五星創建、雙強爭優”活動為統攬,建立縣級領導包抓機制,實行“一村一方案”,成功創建“雙強示范”黨支部5個、“五星”黨支部124個,持續推動各領域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扎實開展2023年度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精準確定整頓對象8個,從嚴落實“四個一”包抓機制,開展督導檢查2輪次,推動整頓工作落實落細。常態化推進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通過財政投入、黨費支持等方式,新建、改擴建村級活動場所9個,足額保障村級黨組織運轉經費,持續加強對農村基層干部激勵關懷。利用“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加強村(干部)“三農”工作、村集體發展等方面培訓,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先后組織鎮長(主任)、鎮村遴選的村集體經濟職業經理人及今年培育的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村黨支部書記共99人分兩期赴浙江大學培訓學習,今年以來,通過外出實訓、分類觀摩等方式,組織全縣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訓4期192人次,實現縣級以上培訓全覆蓋。

強化三支隊伍,凝聚振興合力。高質量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新當選的181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44.4歲、較上屆下降4.8歲,高中及以上學歷144名、較上屆提高12.2%,實現了年齡、學歷“一降一升”;開展村級后備力量培育儲備情況專項評估,動態儲備村級后備力量406名。扎實開展對村班子屆中經濟分析和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屆中經濟責任審計,持續加強村班子監督管理。全縣重點向137個村(社區)選派了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選派駐村干部441人。制定《鎮巴縣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管理考核辦法》,建立落實工作例會、工作報告、入戶遍訪、督導檢查、年度考核等管理機制,開展督查9余次,開展2022年度各級選派駐村期滿半年以上的420名駐村干部個人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優秀等次119人,占參與考核人數的28.3%;共組織駐村干部參加省、市、縣舉辦的各類培訓4期1300人次,舉辦擂臺大比武活動4期80人。扎實開展干部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十百千”活動,鼓勵支持退出領導崗位干部和各類人才到村任職,引進國派科技特派團16名農業產業專家,每名專家對口幫扶一個鎮(街道),統籌縣級農業技術人才141人,聯系包抓全縣178個村(社區),實現鎮村指導服務全覆蓋。深入實施三區人才計劃,引進新品種7個,推廣新技術12項,建成大黃試驗基地4個,種植資源基地20畝,優質大黃種苗繁育基地230畝。通過用好用活“組團式”幫扶人才資源,搭建人才培育平臺,成功培訓農村適用人才191余名,有效激活和壯大了人才隊伍。

強化集體經濟,助力興村富民。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縣域經濟發展布局,對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由縣委主要領導牽頭,聯鎮縣級領導負責,逐村研究落實發展措施,全面提升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水平。目前,全縣178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達到10萬元以上。強化鎮村黨組織引領,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推行“黨支部+產業基地+三變”模式,培育出仁村鎮千畝青花椒、巴廟鎮萬畝茶園等一批特色典型;探索實踐產業發展、入股分紅、聯村共建等多種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組建鎮級平臺公司20個,向56個村集體經濟組織下達項目資金4712.5萬元,落實各類產業項目68個,有力激活村級集體經濟“一池活水”。探索強村輻射帶動、聯村抱團發展、村級合作共贏等多元化途徑,將全縣所有村(社區)閑置土地、房屋、農特產品等資源加以整合,形成原始資本,通過黨建引領,推廣復合經營模式、組團式發展模式,先后實施高山生態有機茶產業、中草藥種植、魔芋等特色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助推村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縣茶園面積達到15.9萬畝,年產茶葉5820噸,產值9.1億元,7.5萬人從事茶產業,人均增收6000多元,全縣累計種植中藥材面積達30萬畝,年產藥材2.4萬噸,產業鏈嵌入群眾1.1萬戶,戶均增收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