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高新區聚焦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人居環境改善、基層社會治理等重點,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組織保障,創新創優、落實落細,高質量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
育頭雁、強堡壘,夯實發展根基。始終以“三大行動”為抓手,大抓基層、建強組織。“頭雁領航”強基礎。邀請西安交大、西北農林專家教授專題授課,選派30余名農業人才助村服務,組織50余名村黨組織負責人到蘇州培訓,到銅川、商洛等地觀摩,到兄弟縣市考察學習,黨組織帶富能力不斷增強。“支部點亮”固根本。集中開展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和星級村黨組織創建活動,對所有村級黨群服務中心規范提升,6個村先后被命名為省級標準化示范村,2個村被評為全市五星級村。“評比奪旗”激活力。開展“擂臺比武”活動,組織“典型觀摩+經驗分享+交流研討”評比,發放季度“流動紅旗”,年度優秀表彰獎勵1萬元。強化“五類村”駐村幫扶,4個軟弱渙散村實現整頓提檔,6個鄉村振興重點村示范帶動作用彰顯。
興產業、幫致富,增強集體實力。始終以“四種模式”為依托,培育產業、增收致富。“股份運營”優農業。有效整合農民土地資源,變資產為股金投入村集體經濟運營,讓農民擁有股份,實現“耕者有其股”。如前鋒、賀田村有效整合農民土地發展設施大棚,年集體經濟收益超50萬元。“村企聯建”育工業。實施“企業興村”行動,52個村與轄區企業結對共建,推動“萬企興萬村”行動落地見效。如陜富、五得利等企業投入850萬元支持村集體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等特色產業;廟南與中聯重科合作建設塔吊配套項目,年產值500余萬元,每年為村集體帶來70余萬元收益。“筑巢引鳳”拓商業。通過“政府引導、平臺帶動”,形成以物業出租、居間服務等為主的服務業發展格局,推動集體產業做大做強。如紅星村利用征遷安置配套建設商業房,引入渭南紅星美凱龍項目,讓土地“死資產”變成創收“聚寶盆”;麻李、大閔、鄭家等村高標準建設農貿市場4個,集體經濟年收益增加500萬元,村民每人分紅增加3000元。“資源喚醒”強配套。推進“三資”整治,引導村集體通過承包、轉租、投資、入股等方式,提高閑置資產利用率。如布王村利用閑置原學校建設500噸氣調庫和年產100萬個的果筐廠,補齊農產品銷售“無包裝、難保鮮”短板,運營半年收益達40萬元。目前,全區年收益超100萬元的集體經濟組織3個,50萬-100萬元的9個。
抓治理、展新貌,培育文明鄉風。始終以“三項舉措”為保障,統籌資源、凝聚合力。網格化管理提效能。深入實施“八項行動”,編制《網格員工作手冊》,明確網格員工作任務、流程、紀律、考核等,落實巡察走訪“三清四到五及時九掌握”機制,初步形成了“全域有網、網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負其責”的管理服務格局。精神文明創建樹新風。健全完善“一約四會”,常態化評選表彰“身邊好人”“十星級文明戶”,開展黨員志愿服務、文化下鄉等活動,為鄉村振興匯聚精神力量。人居環境改善美鄉村。累計投入2.48億元美化鄉村,組織黨員群眾12000余人次開展人居環境、農村裸露土地整治,廟北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