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皋縣:“三聯”工作機制聯起共同富裕鏈

今年以來,嵐皋縣堅持以組織振興引領鄉村振興,不斷加大聯建力度、突出聯盟成效、擴大聯享領域,推動“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工作機制落地生根。

家住四季鎮天坪村四組的袁玉芝,一大早便開始整理著待售的白菜和土雞,等著嵐皋縣嘉瑞祥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的采購員上門收購。袁玉芝是土生土長的天坪村人,家庭收入除了丈夫務工外,其余大多是靠她在家種地和養殖換取。

“我們這幾年的收入就是靠養豬、養雞、種蔬菜。以前要變成錢就只有背到縣城里去,賣不到好多錢,時間也耽誤了,現在足不出戶,在家里都能賣個好價錢了”。袁玉芝說道。

去年,全縣推行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三聯”工作機制,四季鎮被列為試點鎮。在縣委組織部及四季鎮黨委的統籌下,由鎮機關黨支部和天坪、月壩、長梁三村黨支部共建的楊家院子黨總支掛牌成立,旨在強化黨建在經濟發展中的堡壘作用,解決產業小而散、各村發展不均等問題,進而把各村的優勢資源向楊家院子聚集,形成一個拳頭,達到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目的。

楊家院子黨總支成立后,將鎮內的嘉瑞祥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等4個龍頭企業引入支部共謀發展,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把企業和各村生產銷售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擺在臺面上商討,并通過“訂單農業”的方式,統一資料采購、組織生產、產品加工、質量管理、市場銷售,逐步建立“支部+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

“在定期會議上,我們向各聯建村發起企業的產品需求,由各聯建村組織農戶進行種植、養殖,我們負責將農產品按標準進行收購。這樣既保障了農產品銷售和農戶增收,也保證了產品質量”。嘉瑞祥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經理張龍朋說道。

據統計,今年以來,嵐皋縣嘉瑞祥農產品開發公司向周邊各村收購野油菜、香椿、辣椒等作物100余萬斤,加工產品銷售額突破1500萬元,持續帶動農戶496戶1500余人增收,戶均增收2000余元。

在堰門鎮長征村柑橘種植園區,柑橘已進入采摘期。如今,柑橘產業已成為長征村增收致富的又一主導產業。2019年,硒品源食品有限公司落戶長征村,流轉村民土地發展柑橘產業。2021年同長征村黨支部達成共建機制,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里逐步形成了一業帶多業、多產融合的發展新格局。

“截至2022年10月,我村已發展魔芋產業500畝、柑橘產業800畝、吳茱萸產業1000畝,村集體年收入超50萬元,群眾的增收渠道逐步拓寬、村容村貌持續向好。”堰門鎮長征村黨支部書記單升全說道。

從貧困村到完成全面脫貧村,從黨組織軟弱渙散躍升為“五星”黨支部,長征村黨支部立足資源優勢,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和幫扶干部的帶頭作用,帶領村民廣泛參與,以院房提升、廁所革命、景觀打造等項目大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以點帶面、連面成片推進農村舊貌換新顏,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以來,堰門村和幫扶單位嵐皋縣醫院行政黨支部以及周邊的青春村、長征村、隆興村黨支部等開展共建工作,緊緊圍繞“紅色記憶、多彩堰門”主題,大力宣傳“紅軍道”紅色歷史文化,打造紅色旅游產業。同時,圍繞紅軍屋、盧氏祠堂等歷史人文建筑,修建紅色文化展館、旅游產業路、特色民宿等,完成了“紅軍道”展館周邊的環境改造提升工程。

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韓成臣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堰門村共開展‘重走紅軍道’支部聯建活動60余次,接待參觀游客2萬余人次,形成了黨建引領、紅色文化帶動、特色產業發展的新局面。”

與此同時,按照產業發展布局,堰門鎮在支部聯建的基礎上,持續擴大旱改水糧油種植面積,興修冷水魚養殖池塘,并結合“旅游強縣”戰略,制定“山上產業興旺,山下果樹成行,園區果木交替,觀光游客不斷”的產業規劃,通過建立常態化監管機制,激發村民主人翁意識,形成互相監督、齊抓共管、共同創建的新氣象。

近年來,嵐皋縣以支部聯建為核心,以特色優勢產業為抓手,以資源聯享為目的,跨鎮跨村建立產業聯盟,逐步構建“支部+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為鄉村振興蓄能賦力。先后培訓“一肩挑”干部136人、“兩委”委員430人、產業大戶134人,建立鄉村組織振興“五星六級”工作機制,評定五星級“紅旗黨支部”14個、四星級“紅旗黨支部”20個。通過支部聯建,四季鎮6個支部聯合發展旅游產業,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實現人均增收1.13萬元;藺河鎮4個支部聯合發展瓜蔞產業,開展農產品展銷活動10余次,農戶人均增收10000元以上;石門鎮3個村成立紅光片區黨總支發展生豬5000余頭,4個村成立橫溪片區黨總支,成功舉辦庖湯宴、消費扶貧等活動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