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縣:黨建引領“融救助”優良作風贏民心

陜西先鋒網

宜川縣堅持把作風建設融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各環節,以作風大轉變促機關效能大提升,積極探索以基層黨組織整合社會救助力量,創新建立融救助工作機制,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將黨的組織優勢真正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

發揮黨的組織優勢,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堅持把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在經濟發展主戰場、為民服務第一線、攻堅克難最前沿,立足群眾現實民生需求,創新黨組織設置方式,成立宜川縣民政系統黨委,統籌具有社會救助職能的民政局、退役軍人事務局、總工會、團委、婦聯、殘聯、紅十字會等7個部門單位黨支部力量,由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兼任民政系統黨委書記,縣民政局局長任黨委副書記,建立完善工作機制,有的放矢推進融救助工作。建立民生兜底聯動工作機制。發揮民政系統黨委領導核心作用,“一盤棋”全面布局,“一股繩”合力推進。推行多事項合辦、多部門聯辦模式,簡化優化救助程序,提高辦理落實效率,讓幫扶更及時、更高效,為做好兜底民生服務提供有力支撐。建立綜合研判救助事項制度。成立以黨委書記任組長,民政局、住建局、教科體局、醫保局、殘聯、人社局等6個部門單位救助工作分管領導為成員的綜合研判工作領導小組,按照困難群眾求助的具體類型、困難程度以及項目資金用途,及時召開綜合分析研判會議,通過“面對面”共享信息資源,核準救助對象,審定救助項目,分類別、多層次實施救助,把各項救助政策及時落實到位。對政策救助惠及不到的困難群體,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定期將救助對象和救助事項公開公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建立救助考核機制。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將在聯動工作中的資金貢獻、項目貢獻和救助對象的評價考核結果作為鄉鎮和首批統籌17個救助職能部門單位“一把手”進退留轉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以考核促機關效能提升。

讓“風清氣正黨旗紅、團結干事創業忙”成為現實景象。堅持以作風正黨風,以黨風促政風。在民政系統黨委的統籌下,組建宜川縣融救助中心,分設生活、醫療、教育、就業、住房、司法六個救助服務窗口,公開救助項目和辦理流程,抽調社會救助職能部門單位業務骨干坐班服務,高效受理、便捷辦理,實現救助事項“一站式”服務。同時,縣政府投資30萬元研發“宜川縣融救助信息平臺”APP,實現了救助事項“掌上辦”“指尖辦”,使救助工作實現科學精準、覆蓋全面。高灣村村民郭志重,2016年患腎腫瘤,長期看病使他的家庭背上沉重負擔,他及時向融救助中心求助,經過綜合研判,最終為其辦理了醫療救助、臨時生活救助和紅十字會人道救助資金8300余元,讓他享受到了最大化救助。時刻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小切口、幫基本,建立“支部線狀包聯、黨員點對點幫扶”工作機制。以“三類困境兒童”為切入點,確定幫扶標準,明確幫扶措施,落實縣級領導、政協委員中民營企業家、17個救助職能部門單位負責人、54名民政系統黨委黨員聯戶幫扶122名困境兒童,真正實現了保生活、保健康、保就學、有監護人、有親情關愛。今年考入寧夏大學的杜娟,母親多重二級殘疾,父親也是弱勞動力,既是低保家庭、建檔立卡脫貧戶,又是殘疾家庭,1.6萬元學費成了她的最大憂慮。聯戶幫扶干部及時對接融救助中心,并為其在縣教育資助中心辦理了8000元助學貸款,殘聯給予5000元助學金,集義鎮政府救助臨時生活費3000元,讓她順利走進了大學校園。

以優良作風贏得群眾夸贊口碑。有困難就找融救助成為了當地群眾的共識。融救助工作機制改變了過去工作中救助資源相對分散、救助部門“背靠背”、重復救助和救助缺失等問題,通過基層黨組織統籌社會救助力量,以過硬作風回應群眾關切,變“被動服務”為“主動出擊”,實現“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為群眾解決了一批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自今年6月份運行以來,宜川縣融救助中心累計接待群眾來訪咨詢各類救助政策212人次,對符合救助政策的136例求助事項進行受理,召開綜合研判會議6次,實施危房改造、城鄉低保、特困供養、殘疾救助、醫療救助、司法救助、創業貸款、貧困大學生資助等救助項目21批次,綜合研判總資金2751.6萬元,惠及群眾9776戶1.72萬人。對9例不符合救助政策情形及時作出政策解釋,獲得群眾認可。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宜川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正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韌勁,鍥而不舍轉作風、提效能,用優良作風全力答好新時代“民生答卷”,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行穩致遠。


時間:2022-11-11 17:27:58 來源:延安市委組織部 閱讀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