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縣:黨建助力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近年來,武功縣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圍繞夯基固本、選優育強、筑巢引鳳等方面,推動基層黨建和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能,用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夯基固本,筑牢鄉村振興“堡壘”。全力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持續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整鎮過硬、整縣提升”,以打造“七大中心”為抓手,改造提升陣地105個,創建省市級示范村69個。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在村級陣地設置“三務”公開、“問題墻+回音壁”、黨員承諾、公示公告等專欄,推動由硬件提標向軟件提效轉變。著力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過硬。開展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工作“回頭看”工作,針對排查出的問題,堅持分類指導,“一村一策”制定整改方案,實行動態管理機制,定期跟蹤問效,對整頓到位的及時銷號,對整頓不力的通報批評,杜絕重排查輕整頓現象產生,以基層黨組織全面過硬保障鄉村全面振興。大力推進村集體經濟鞏固提升。不斷放大“348”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效應,出臺《武功縣村集體經濟發展與村干部補貼掛鉤辦法》,將集體經濟收益與村干部待遇聯結,激發村干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熱情。全縣158個村順利啟動實施了集體經濟發展項目,125個村集體經濟實現收益,提供就業崗位1922個,有效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選優育強,錘煉鄉村振興“精兵”。建強“頭雁隊”。圍繞鄉村振興,對村“兩委”班子、黨員干部進行集中培訓學習24次,采取領導授課、專家授課、案例教學、實地考察等方式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提升村干部發展經濟、改革創新、依法辦事、矛盾化解等能力。派強“駐村隊”。對全縣脫貧村、軟弱渙散村和鄉村振興示范村選派93名第一書記和174名工作隊員駐村指導工作,印發《武功縣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管理考核辦法》,通過量化考核、雙向激勵、末位淘汰等制度,深入推進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扎根基層履職盡責。配強“攻堅隊”。先后將34名選調生配備到鄉村振興任務較重的村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村主任助理,并實行一名鄉鎮班子成員、村黨支部書記與選調生結對幫帶的“多對一”幫扶機制,幫助選調生增強政治意識、提升能力素質、解決實際困難,引導其扎根農村一線,發揮聰明才智,助推鄉村振興。

筑巢引鳳,激活鄉村振興“動能”。精準培養“育才”。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布局人才鏈,大力實施“人才興縣”計劃,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組織開展業務培訓、觀摩學習、技能交流,培養“土專家”、農村能人、鄉村工匠等“技能型”鄉土人才440余人、高素質農民1500余人。服務一線“用才”。出臺《關于在縣管拔尖人才中開展“1+2+N”助力鄉村振興活動的通知》,聯系46名拔尖人才輻射結對幫帶87人成為各領域中堅力量,累計開展各類指導70余次,培訓班(講座)20期,解決關鍵技術難題7件,為群眾辦實事25件。協同發展“引才”。以《西安都市規劃圈》“楊武周”組團發展為契機,依托“興咸人才計劃”項目,積極探索“人才聯盟”互融共促新模式,吸納西農大高層次人才到13個縣級部門、鎮(街道)掛職,為“楊武周”發展提供人才樣板。全縣已建成各類產學研示范(實訓)基地8個,特色產業專家工作站10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先后有45名專家教授為武功縣相關企業、經濟合作組織提供技術服務研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