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市耀州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近日,銅川市舉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建設農民幸福家園”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耀州區專場,介紹耀州區近年來實施鄉村振興取得的階段性成效與亮點。
耀州是革命老區,總面積1617平方公里,人口26萬,轄8個鎮3個街道、117個行政村、12個社區。1986年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2001年被重新核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縣),2020年2月整區實現脫貧摘帽。近年來,耀州區精準施策、盡銳出戰,脫貧攻堅成果得到持續鞏固拓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脫貧攻堅目標全面完成。全區上下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一號工程和最大的發展機遇,精準施策、盡銳出戰,實現7179戶21877人穩定脫貧,58個貧困村達標退出,群眾安全飲水實現全覆蓋、動力電實現“村村通”、電力入戶實現“戶戶通”,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358元,較2018年增長31.6%。脫貧成果得到持續鞏固。堅持把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底線任務,探索形成的“5322”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工作機制在全省推廣交流,同時在2021年全省首次鞏固脫貧成果后評估中獲得“好”的等次,在2022年全省防止返貧監測幫扶集中排查工作中榮獲“先進集體”榮譽稱號。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2021年以來,全區先后入選全省唯一的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范區、全市唯一的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國家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縣,水峪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1個鎮15個村入選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村),1個鎮13個村入選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鎮(村)。
產業基礎不斷夯實。結合耀州實際和資源稟賦,打造了4個蘋果小鎮、1個香菇小鎮、1個設施蔬菜小鎮、1個中藥材和花椒小鎮、1個奶山羊小鎮,全區鮮干果面積穩定在100萬畝,設施蔬菜3000余畝,中藥材留存面積11萬畝,奶山羊(肉羊)存欄7萬余只,肉兔年出欄300余萬只,香菇菌棒年產1000萬棒,“一鎮一業”發展格局更加穩固。產業鏈條不斷壯大。成立了現代農業“鏈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和7個工作組,著力打造以蘋果為首位產業,食用菌、奶山羊(肉羊)為次位產業,葡萄、蛋雞、中藥材、干雜果、設施大棚等為特色產業的8條產業鏈,建成了各級示范園區29個,其中:省級5個、市級6個、區級18個,依托土地流轉、托管經營、入股分紅等形式不斷強化利益聯結機制,帶動群眾持續增收。產品品牌越來越亮。持續推動農產品品牌化建設,“耀州花椒”“耀州黃芩”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耀州羊肉”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菇為天”香菇、“陜耀”土豆粉、“老舅家”蘋果等品牌越來越亮,香菇菌棒遠銷美日韓等歐美國家。
人才機制得到完善。聚焦基層農村發展所需,堅持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制定了《銅川市耀州區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振興專項規劃》,與山西農業大學、西北大學合作建設科研基地,組建了中藥材、奶山羊和食用菌3個區級研發中心,認定創業孵化基地5家,建成7個市級農業首席專家工作站。人才支撐得到夯實。推動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在鄉村振興一線集結,評選市、區突出貢獻拔尖人才43名、鄉土人才30名,持續深化“人才尖兵在一線”活動,依托“產業提升、教育幫扶、健康幫扶、就業創業”4支尖兵連,發揮各類“土專家”“田秀才”作用,年均深入農村開展技術培訓、示范教學100余場次,切實幫助群眾紓困解難,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人才賦能持續加力。依托東耀協作平臺、校地合作,先后為食用菌產業、數字經濟、中醫藥發展等重點項目引進高層次人才25名,投身鄉村振興一線,幫助群眾更新農業發展理念,提升農業生產技能,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堅持“塑形”與“鑄魂”并重,著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文化陣地不斷建強。加快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因地制宜盤活文化站、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現有資源,整合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140個、鄉村“復興少年宮”1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和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被列入全國試點,全國文明村數量達到4個。文化隊伍不斷壯大。指導各鎮(街道)組建了“馬燈閃耀”“初心閃耀”等30個示范宣講團,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鄉村。積極扶持民間文藝團體,鼓勵鄉村文化骨干更好服務鄉村文化建設,培育出了王家砭村農民文藝詩社、孝義坊民間藝術團等300多個群眾性文化藝術體育團體,年均開展各類演藝活動600次以上。文明鄉風不斷涵養。創新開展“八星勵志促振興”“五耀實踐育文明”等一批“耀”字宣傳思想文化活動,同時常態化開展“文明村”和“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新時代文明實踐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近年來培育中省市級好人模范近300人、“十星級文明戶”8000余戶,涌現出全國道德模范張水珍、全國新時代好少年王天嬌、全國文明家庭王彩俠家庭等一批先進典型,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成為了耀州鄉村最動人的風景。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環境嬗變守住綠水青山,留住美麗鄉愁。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編制區、鎮(街道)、村三級國土空間規劃,統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區117個行政村通村公路通暢達標,被評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區;瑤曲污水處理廠建成投運,沮河下游和漆河耀州段沿線村全部完成截污納管,全區農村生活污水實現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穩步向好。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開展村莊清潔行動,穩步推進“廁所革命”,完善生活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全區村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90.1%,衛生廁所普及率86.8%,117個行政村均建立了村莊保潔制度,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受益群眾14.8萬人。綠色理念深入人心。扎實開展“水土流失、地質災害、綠化造林”“三重”生態修復治理,持續加大農膜回收、秸稈資源化以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95%,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6.7%,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4%,生態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黨建引領作用持續強化。連年開展“黨旗領航”系列活動,推行區委常委“駐村夜話”、干部聯戶走訪等機制,創建村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省級示范村10個,在搬遷安置點設置黨支部3個、黨小組6個,3000余名黨員干部聯系服務7000余戶脫貧戶,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基層干部隊伍持續優化。2021年高質量完成全區村(社區)“兩委”換屆,各行政村黨組織書記高中及以上學歷、“四類人員”占比分別達到88.9%、79.5%,90%以上的村黨組織書記成為致富帶頭人,39個村黨組織和黨組織書記榮獲區級及以上“兩優一先”表彰。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全面推進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示范區創建工作,通過東西部協作培訓、現場觀摩等方式,對村“兩委”干部及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員實現輪訓“全覆蓋”,打造了25個先行示范村,村集體年收入50萬元以上村達到35個,10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3個,形成群眾致富、黨員提升、組織夯實的多贏格局。